分娩時最常出現(xiàn)的問題之一,就是醫(yī)院的產房只能進去一人,這個時候你是讓老公陪產,還是讓導樂陪產呢?
1、分娩中的大天使——催產素
感謝上帝制造了催產素,它是分娩過程中的大天使,宮縮需要它,推進產程需要它,在相對缺氧時保護寶寶大腦和神經系統(tǒng)需要它,啟動泌乳機制需要它,母嬰深度鏈接還是需要它。
缺乏足夠的催生素,會出現(xiàn)產程停滯,加大胎兒窘迫的風險。有人說可以加滴人工催生素,但大腦分泌的內源性催產素,而人工催生素有很大差別。
人工催產素在誘導和控制宮縮過程中,會導致子宮肌層的催產素受體損失。由于催產素受體變少,要達成同樣強度的宮縮,需要更多劑量的人工催產素,而過量使用人工催產素會嚴重抑制寶寶神經系統(tǒng)。
所以,好的分娩模式一定是要充滿內源性催產素,就是讓媽媽自己的大腦分泌足夠多的催產素,而不是去滴注人工催產素。
那么問題來了,內源性催產素哪里去挖?
2、爸爸是最好的催產素嗎?
人們最先想到的是爸爸。作為孕媽媽的伴侶,爸爸是孕媽媽內源性催產素的重要來源。
催產素又叫“愛的激素”,爸爸和孕媽媽在一起的時候,相互擁抱愛撫、親吻、對視,都能產生催產素。理論上說,有爸爸給孕媽媽陪產,能夠帶來更好的分娩體驗,爸爸除了是催產素之外,同時也是多巴胺,他會讓孕媽媽更加愉悅而受到激勵。
那就“放”爸爸們進產房試試唄!
很快就被“打臉”了。爸爸雖然能夠一定程度上安撫和鼓勵媽媽,但似乎并不能顯著帶來縮短產程、減少窘迫、快樂分娩的效果。
爸爸們最大的問題可能是缺乏經驗,無法提供值得信賴的建議和幫助,爸爸中“助產能手”級別鳳毛麟角,“豬隊友”級別的則是一大片,很多爸爸見血就暈,在產房里比媽媽還緊張。
所以爸爸理論上是最好的催產素,然而也就停留在理論階段了,部分除外。
3、回歸生育傳統(tǒng):女性照顧女性
當爸爸們被“打臉”后,我們需要尋找新的、穩(wěn)定的催產素來源。
事實上,在醫(yī)院分娩代替在家分娩的過程中,我們忽略了一種重要的分娩傳統(tǒng)——女性照顧生產中的女性。人類學家在對原始部落的研究中發(fā)現(xiàn),部落中但凡有人生孩子,一定會有一位女性出現(xiàn)在她分娩的整個過程中,不是父親,也不是助產士,這是整個人類社會的規(guī)律。
古希臘人發(fā)明了一個詞——Doula來稱呼這些照顧他人分娩的女性,譯為“導樂”,特指那些在分娩過程中,為產婦和她的家人提供身體的、情感的支持,具有教育意義和實用的價值,富有愛心且經驗豐富的女性。
上個世紀80、90年代,西方分娩教育開始“復活”導樂概念,引入導樂分娩,效果非常驚人。美國研究者Kennell通過對比實驗指出,導樂分娩能使剖宮產率降低55%,器械助產率降低69%,硬膜外麻醉率降低85%,胎兒窘迫率降低58%,震驚醫(yī)學界。她留下一句名言:“如果導樂是藥物,不使用它是不道德的?!?/p>
4、最佳分娩模式
所謂最佳分娩模式,就是讓內源性催產素充分分泌的模式,它是
媽媽+爸爸+導樂+助產士
爸爸給孕媽媽提供催產素和多巴胺;
導樂提供身體上、情感上、知識上、經驗上的支持,她讓媽媽感到安全,保護著催產素;
助產士則提供專業(yè)的、醫(yī)療上的監(jiān)控和幫助。
充分的催產素反過來能抑制下丘腦-垂體-腎上腺激素軸(HPA軸)對“危險”和“疼痛”的反應,減少HPA軸的激活,減少去甲腎上腺素的激活,從而消除FTP循環(huán)(緊張-恐懼-疼痛)。